close
html模版不知道他,怎麼能說瞭解臺灣?[摘要]日據時期,不甘俯首做順民的人士在彷徨苦悶中,以詩抒懷表達國破傢亡之痛,和思懷祖國之情。連橫與十位詩友結成日據時期臺灣島上第一個詩社 浪吟詩社。

一春舊夢散如煙,三月桃花撲酒船。

他日移傢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

靜電機安裝 連雅棠

18歲這一年,連雅棠感受到瞭世事的無常和個人在歷史面前的渺小和無奈。

這一年也是他人生的轉折點,此後詩歌和歷史便是他的人生。

清康熙年間,祖籍福建的連氏一支感痛明室之亡,不甘臣服於清朝統治,渡海至臺灣,以制糖為業。

清光緒四年(1878年),連充斌(幼名充斌,譜名重送,字雅堂,別號雅棠)出生在福建龍溪(今龍海)的一個富商之傢。父親對歷史的喜愛和熟稔深深的影響到瞭幼年連雅棠,他最大的樂趣,便是聽父親講那些古代的故事。

餘時雖稚少,除讀書養花之外,不知有所謂憂患者,熙熙嗥嗥凡五六年。

就這樣,無憂無慮的連雅棠在傢塾中完成瞭啟蒙。

臺灣文化第一人 詩歌為伴

近代中國的劇變在每一個傢庭、每一個人的記憶中留下瞭痕跡。1895年,《馬關條約》簽署,臺灣被割讓。國難傢難接踵而至,1896年,連雅棠父親因故鄉淪亡悲憤不已,辭別人世。臺南陷落後,連傢祖屋被日本政府征購,連氏傢族被迫遷走。

1897年,連雅棠孓然一身到上海求學,有感國傢危亡,強烈的愛國情緒籠罩著他,此後便改名連橫。在日據時期,很多不甘俯首做順民的人士在彷徨苦悶中,以詩澆愁,以詩抒懷,表達國破傢亡之痛和思懷祖國之情。在應母親要求回臺成親後不久,連橫與十位詩友結成日據時期臺灣島上第一個詩社 浪吟詩社。

連橫以舊詩文而名,他曾分析杜甫和李商隱的詩:

少陵之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平野之闊,大江之流,人能想到.而用“垂”字、“湧”字,則非初學所能。又如玉溪之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蝴蝶之夢。杜鵑之心,人能想到,而用字夢曉,心字用春,又下“迷”、“托”二字,以見曉夢之迷,春心之托,則蝴蝶、杜鵑非空語矣。

由於他的詩文工夫,1898年,他被臺南一傢報紙聘為漢文部主筆。連橫便利用這一條件,不斷地在報紙上發表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來介紹臺灣各地風俗、古跡、物產,喚起人們的鄉土之戀。

這一年,是連橫在報社生涯的開端。

此後,他不僅曾在臺灣的多傢報社任職,而且還曾回到廈門創建報紙,譴責帝國主義的侵略,為維護國傢主權和民族尊嚴而呼喊。

1902年,連橫受聘為廈門《鷺江報》的編輯,翌年7月近代史上著名的“蘇報案”暴發。《蘇報》被查封一個月後,章士釗等革命派便在1903年8月7日創辦瞭《國民日日報》,繼續進行革命宣傳,連橫毅然受聘主持該報的副刊《黑暗世界》。

1904年9月,連橫和黃乃裳在廈門太史巷創辦瞭以反對封建專制和外國侵略為宗旨的《福建日日新聞》。1906年南洋同盟會還曾派人與其商議,將《福建日日新聞》改為同盟會的機關報,但是由於該報不久後被清政府查封而未果。

辛亥革命後,他還曾在吉林市參與創辦瞭《新吉林報》,堅持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後該報被袁世凱下令查封。此後他還曾參與創辦《邊聲報》。

關於《臺灣詩薈》

遺山野史少陵詩,今日於君並見之。

千古才人一枝筆,相憐傳世總傷時。

難得知書有細君,十年相伴助文情。

從來修史無茲福,半臂虛誇宋子京。

掌故搜羅三百年,幾多佳句集毫顛。

任公尚有遊臺稿,好采遺珠續後編。

鹿耳鯤身壯海東,延靜電抽油煙機平劍氣尚磨空。

不須更寫滄桑感,還我河山指顧中。

吳興陳其采題(出自《臺灣詩乘》)

1919年,連橫移居臺北,集古今作傢之詩,名曰《臺灣詩乘》。該書自序中寫到:

子輿有言:“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是詩則史也,史則詩也。”餘撰此編,亦本斯意。”所采古今之詩,上自開臺草創,下訖割臺前後;誠如《自序》末雲:“讀此編者,其亦有感於變風、變雅之會也歟!”

1924年,連橫又主編瞭文摘月刊《臺灣詩薈》,專收文言作品,以“ 雅揚風之篇”、“道德經綸之具”為倡言,是典型的舊派文藝期刊。1924年2月在臺北黃塗活版所印刷,1925年10月出至第22號。

《臺灣詩薈》主要內容有詩鈔、詩存、文鈔、文存、學術、傳記、詩話、詩鐘、雜錄等,內容多是關於臺灣的歷史風俗,如有《臺灣詠史》《潛園琴餘草》《臺南古跡志》《臺灣漫錄》等,同時也有《張蒼水詩錄》《八州遊記》《東海鐘聲》《昆曲淺說》等類文章。

該刊收錄的文章作者有林南強、林小眉、項橫方、莊瘦民、洪 、蘇鏡潭等,無一不屬飽學之士。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詩薈》第13號(1925年1月)錄章太炎詩12首,數量頗多。

連橫跋曰:

太炎先生當代大儒,少讀其文,心懷私淑。而詩絕少,為錄十有二首,以餉讀者。皆元音也。曩遊燕京,曾謁先生於旅邸。時袁氏專國, 間正人,幽諸龍樹寺中,復移錢糧胡同。不佞每往請益,先生據案高談,如瓶瀉水,滔滔不竭。其後將歸,乃以幅素求書,先生則書其詩曰:蓑墻葺屋小於巢,胡地平居漸二毛。松柏豈容生部婁,年年重九不登高。嗚呼,中原 擾,大道晦冥。願先生善保玉體,俾壽而康,以發揚文運,此則不佞之所禱也。

可見兩人關系密切,這裡不得不提到連橫與章太炎先生之淵源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章太炎經人介紹來到臺灣。1898年12月4日到達臺北,在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當瞭半年多的編輯、記者。此前,章太炎已經在祖國大陸擔任過好幾傢報紙的主筆,所以被臺灣報界譽為“千言立成的大文章傢”。他到臺灣後受到新聞界和文化界的熱烈歡迎。而此時連橫正好在《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任編輯。據曾任臺灣日日新報主筆的魏清德說:“章氏在臺灣交的日籍朋友有館森鴻(袖海),臺籍友人有李越濤,連橫等。”可見兩人的友情自那時起便已經開始瞭。

十年嘔心修史 被譽“臺灣太史公”

父親對歷史的態度深深影響著連橫。在連橫13歲時,父親有感於山雨欲來,買瞭一部《臺灣府志》送給他,並告訴他“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在後來在經歷瞭日據時期,日本統治者棄毀臺灣歷史文獻,偽造虛假歷史,連橫感於“史不可滅”,立志寫下一部貫通臺灣千年的信史宏志。

為瞭保存臺灣史料,連橫搜集瞭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覓得更覓得30餘種海內外有關臺灣史著之孤本,因其彌足珍貴,後特編成《雅堂叢刊》。

31歲開始,連橫在大量材料積累的基礎上開始瞭《臺灣通史》的寫作。十年後,1918年8月1日,《臺灣通史》撰畢。41歲的連橫終於完成瞭修史的壯舉,他在臺北的書房劍花室中寫下自序:

橫不敏,照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科附焉。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臺灣文獻於是乎在。

《臺灣通史》先後在臺灣和大陸印行過十幾種版本,但是銷售狀況並不好。

1945年抗戰勝利後,機緣所至,商務印書館承接瞭《臺灣通史》的出版事宜,該書終於在連橫去世十年之後得以在祖國大陸重印出版。

衫曾染曲塵黃,揮手東華事可傷。

鄉夢漸多春夢減,蘆溝橋畔月如霜。

連橫《蘆溝橋》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油煙處理設備

B4BC595379BC892F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dr319z1j5 的頭像
    fdr319z1j5

    終於解放第十節

    fdr319z1j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